2019年12月4日星期三

《生前約死後》

生命不在乎長短      曉龍

「生命不在乎長短」的對白曾經在《生前約死後》內重複出現,這表明自編自導自演的馬浚偉擁有基督教的人生觀,重視生命的意義多於其長短,與世俗裡主流的生命觀有一大段「距離」。馬氏取材自自己真實的人生經歷,把自己與已去世的母親長久的關係放在大銀幕上,講述家偉與母親之間從小至大相愛相惜相知的親密關係,他們彼此之間的感情在簡單的日常生活的對話和吃飯過程中自然流露,由於他投放了大量感情在她心上,一旦她「突然離開」,他深覺晴天霹靂,難以接受自己在剎那間失去這麼重要的身邊人,患上驚恐和抑鬱等情緒病算是人之常情。影片內雖然他獲得安慰和勸勉,但仍然難以衝破沉重的心理障礙,不論戲內還是戲外,他終察覺已去世的她在有生之年能幫助和勸勉他,能成為身邊人的祝福,已彰顯了生命最重要的意義;即使她的生命不算長久,仍然能突顯人生的意義的最高層次:真善美的珍貴價值。因此,她的離開其實是生命循環的一部分,他無需傷心失望,更沒必要難過,不論她是否仍活在世上,她依舊會生活在他的心底內,陪伴著他走至人生的終點。很多時候,肉身只是一種象徵,雖然身軀終有一天會衰殘朽壞,但心靈卻能永遠長存。

在《生》內母親安慰家偉的幻想式畫面裡,她勸他無需失望傷心,亦無需自怨自艾,由於自身的命運自有安排,她與他皆不能控制她的命運,不論他要求她做手術的決定正確與否,其實都不要緊,因為生命中的一切都並非由自己掌管,自己只是生命的「執行者」。影片中後段內他得悉她離開後難以釋懷,源於自己把個人放得太大,以為自己能掌管個人及身邊人的生命,殊不知生命的倏然結束非他所能控制,這使他的自尊和自信受到沉重的打擊,她的離開不單使他失去身邊一個重要的人,還令他驟然覺得生命無常,使他感到迷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沒錯,如果人把自己的百分百感情投放在另一人上,終因此人的離開而頓失依靠,倘若人懂得依靠上帝,把自己的重擔卸給祂,由於祂是永恆的個體,故祂不會離開自己,更不會放棄自己,戲內戲外的他能解開她的死亡所帶來的心結,正源於他認識上帝,懂得把祂放在生命中的第一位,繼而獲得心靈的滿足快樂,最後默默地等待自己進入天家後再次與她相遇的寶貴時刻。

由此可見,《生》容易使觀眾感動落淚,源於馬氏選取了自身有血有肉的經歷,具有強烈的真實性之餘,還能使有相似經歷的觀眾產生共鳴。即使影片在技術方面有不少瑕疵,筆者相信其仍然能贏取不少觀眾的支持,因為其誠意可嘉,馬氏「自傳式」的演出,具有豐富的投入感,加上顧美華在飾演他的母親時投放了不少真實的情感,使他能靈活順暢地演活影片中的自己;事實上,此片改編自同名的舞台劇,對馬氏來說,有治癒情緒病的功效,因為這讓他有機會重新面對自己,了解自己的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假如觀眾像馬氏一樣,因失去親人而患上情緒病,都可以透過觀賞這齣電影,解開自己的心結,讓自己擺脫前面的困惑,不再被往事纏擾,勇敢地向著未來踏出第一步,繼續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向前邁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