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30日星期日

《軍情諜報》

 平凡人都可以是英雄              曉龍

在二次大戰以後至1990年代的冷戰期間,別以為手握權力地位之士才可以成為英雄,他們背後的平凡人作出的貢獻可能比他們更大,即使這群人一生寂寂無名,在歷史上不留痕跡,仍然甘於為國家為世界付出自己一點點綿力,依舊盡己所能,一生無憾。《軍情諜報》內平凡的英國商人韋恩(班尼狄甘巴貝治飾)為美國中央情報局及英國軍情六處辦事,滲入莫斯科進行間諜任務,他毫無特務經驗,突然被徵召,在刺探情報的過程中,可謂「一步一驚心」,每次差點洩露自己的真正身分時,都令觀眾凝神貫注地看著大銀幕,為他危險的處境滴汗;每次前蘇聯政府人員起疑心,真的懷疑他是美方派來的間諜時,我們都會為他會否被殺而擔憂;雖然最後他在受盡敵方虐待凌辱後僥倖生存,但我們仍然為他的經歷慨嘆當時大國領導人之爭連累愛國愛世界的「無辜」市民。眾所周知,核武的運用可導致世界末日,他為全人類著想,才擔任中間人收集情報,試圖阻止前蘇聯政府在1962年引爆核彈攻擊美國,甚至毀滅世界。因此,與其說當時的美國總統因成功阻止蘇聯發射核彈而被視為英雄,不如說他無私的奉獻使自己成為歷史上不留名的「幕後英雄」。

原以為像《職業特工隊》電影系列賣弄動作鏡頭才會帶來緊張刺激的感覺,想不到《軍》的導演Dominic Cooke功力深厚,單靠數個歇斯底里的鏡頭,已能使觀眾「不寒而慄」。例如:影片內韋恩被蘇聯軍方問話的片段,由於他不曾接受特工訓練,在說話的字裡行間有所隱瞞,差點在被迫供下說出真相,導演對他外表虛弱內心堅強的表現的調教,讓我們在一剎那間心如火焚,擔心他不能完成任務;他被囚禁在空無一物的囚室內,鴉雀無聲,那種寂靜的感覺襯托他空虛的內心,導演營造無聲勝有聲的氛圍,讓我們感受他為整個世界付出的沉重代價。很明顯,導演擅長以畫面說故事,無需「畫公仔畫出腸」,亦無需加插冗長的對白,只需簡單的幾個鏡頭,便能以他慘痛的經歷喚起大家對世界和平的關注。因此,高手無需「多說話」,只需運用表面看來與其他監獄電影沒有多大差異的幾個畫面,插進這個故事內卻顯出其不一樣的意義,再配合當時美蘇兩國劇烈競爭的時代氛圍,充分表達其大力反對核武的中心思想。

所謂借古鑑今,我們藉著《軍》的故事了解核武的可怕及前人阻止引爆核武而付出的努力,如今北韓核武危機言猶在耳,國際社會必定不可掉以輕心;否則,後果相當嚴重。由此可見,《軍》的創作人「從小至大」地描繪冷戰時期的英雄事蹟,從韋恩以普通人身分參與間諜任務開始,需要以從商作掩飾,在家人及身邊人面前隱瞞真相,至他被囚禁虐待拷問,核彈危機一觸即發,後來他被釋放,與家人重聚,核彈危機解除;他自身的經歷與當時世界的局勢環環相扣,很難想像一個普通人會與國際政治產生密切的關係。或許政治是生活的一部分,自己不主動接觸政治,不代表自己可置身事外;很多時候,即使自己對政治不聞不問,但為了自己、家人、身邊人及全人類的福祉,自己便會無可避免地捲入複雜的政治漩渦,進行拯救世界的任務,《軍》的韋恩可能只是眾多無名英雄的其中一份子,其他仍未搬上大銀幕的無名英雄故事可能同樣可歌可泣,值得我們致以衷心的敬意。


2021年5月21日星期五

《間諜之妻》

 忠於公義的代價             曉龍

不少講述1940年代太平洋戰爭的電影都集中於當時宏大的戰爭場面,以國與國之間的對壘為核心,絕少以深具良知的日本間諜為故事的著墨點,偏偏《間諜之妻》的導演黑澤清喜歡述說「小人物,大事件」的故事,講述男主角優作(高橋一生飾)如何在得知國家機密後忠於公義,以揭發日本軍人進行的殘酷人體實驗為己任,不惜背著「變節」之名,從自己的良知出發,完成正確的任務。事實上,當時得悉日軍惡行的日本人不下少數,但像他一樣願意冒著生命危險伸張正義的人卻少之又少,故他雖然是「小人物」,卻絕不平凡,沒錯,他勇氣可嘉,能忠於自己固有的道德原則,不會隨波逐流,從現今的角度來看,他是優質的世界公民。不過,他不是一位好丈夫,從女性觀眾的角度看,他自私自利,為了公義而犧牲了家庭,即使他的妻子福原聰子(蒼井優飾)認同他的理念,對他間諜的身分和行為賦予無限量的支持,且鶼鰈情深,她仍然不幸地為了他而誤入精神病院,其付出的代價不可謂不多,其作出的犧牲不可謂不大。因此,公義與犧牲緊緊相連,前者與後者密切的因果關係,構成他與她身處大時代裡一觸即發的劇情「爆發點」。

《間》顧名思義,除了涉及大時代的氛圍外,還描寫男女主角之間的夫妻關係,初時福原聰子不懂體諒優作,怪責他「變節」,害她被審查,但其後他向她披露日軍的人體實驗真相,她才了解他伸張正義的堅持背後的動機,是為了彰顯自身人道主義的責任,或許她的思想較單純,且與他有深厚的感情,才會願意為他犧牲;或許她覺得當時大部分日本人被日軍蒙蔽,以為政府的所有行為都是善行,揭發其惡行可讓日本的平民百姓得悉當時軍人政府麻木不仁的真面目,這是忠於良知的道德原則的徹底實踐。因此,與世界上不少間諜片相似,不論身為間諜的自己還是與自己有關係的人,犧牲在所難免,這是間諜及其家人應有的心理準備。影片內飾演間諜的高橋一生含蓄到位地表現角色「波濤洶湧」的內心世界,蒼井優飾演的妻子亦恰到好處地與他配合,其產生的化學作用證明兩位都是好戲之人。他倆精彩的演出讓公義及良知的實踐與其作出的犧牲觸動觀眾的心靈,亦令我們對當時日本間諜的經歷有深入的了解,可見此片能向我們傳送準確的訊息,導演精準的選角實屬功不可沒。

從中國人的角度看,二次大戰時期的日本人大多都是「敢死隊」,盲目地效忠當時的軍人政府,願意為國家犧牲;《間》正好讓我們從另一角度看日本人,了解當時有部分日本人仍然有良知,覺得要在忠於國家還是忠於公義兩者二擇其一,他會選擇後者多於前者,即使當時大部分日本人已被軍國主義「洗腦」,依然有少數人秉持傳統人性化的道德原則,認為人的性命不分種族階級,都是值得珍惜的。這就像優作與福原聰子兩夫婦,知道當時日軍以中國人為人體實驗的對象,不會因受害者屬於不同國籍而對他們的命運置諸不理,反而基於普世性的人道立場而決定把日軍的惡行公諸於世。可見他倆是當時「另類」的日本人,有清醒的頭腦,獨立的思考能力,特別是他努力地把忠於良知的原則付諸實踐,其擇善固執的行為殊不簡單,亦值得生活在數十年後的我們欣賞和敬佩。


2021年5月16日星期日

《海霧》

 平淡而欠深刻          曉龍

不要期望《海霧》會有驚為天人的視覺效果,亦不要奢望此片會有深刻的人性刻劃,倘若觀眾很久沒有看過海難片,沒有經歷大海帶來的少許恐懼和輕微不安,此片定能滿足你最基本的要求。有大船,有大海,有暴風,有「怪物」(放大版的蜘蛛),即使大海和暴風未能為你帶來恐懼,「怪物」最低限度能使你不寒而慄。可惜創作人捉到鹿但不懂脫角,拍攝大海,卻未能渲染汪洋的可怕;拍攝暴風,亦未能顯露自然現象的威力;拍攝「怪物」,更未能突顯其具爆炸力的大能。《海》由始至終皆搔不著觀眾的癢處,遑論會讓我們欽佩其視覺特效;與其花那麼多心血營造視效卻礙於拍攝成本的限制而未能達致其基本的水平,不如集中精神拍攝一齣言之有物的環保片,如今內容不深刻,特效不吸引,直接把此片的整體成績拖進深淵。

沒錯,《海》的創作人花了一些心血刻劃人性,初時船員彼此之間互相扶持,共同面對逆境;其後互相猜疑,爆發衝突打鬥;最後團結一致,共同對付「怪物」。創作人透視了人性的美與醜,美在於他們遇上共同的難題時會通力合作地想辦法解決,懂得在一剎那間冰釋前嫌;醜在於他們對對方不信任,彼此之間容易起疑心,一旦有任何突發的事情,衝突便會一觸即發。例如:根據台灣的傳統觀念,女性不可擔任船員,如果她出海,所有船員便會遭受咒詛,後果不堪設想;影片內船長的姪女女扮男裝到船上工作,被其他船員發現後,他備受他們斥責,說他有私心,但他維護她,說她為了謀生而上船,實屬迫不得已,他們不單沒有同情和體諒她,反而不斷怪責她,擔心自己被咒詛而時乖運舛。由此可見,自私的人性在影片中表露無遺,其相關的行為特質亦有表面化的描繪,可惜他們彼此之間的衝突因「怪物」突然而來而化解,談及數千年來的咒詛,卻因這件事而既往不咎,這實在太兒戲,亦欠缺說服力。

談及主題,《海》以環保為核心,涉及核廢料帶來的禍害,使蜘蛛變大而成為「怪物」,此主題本來有廣闊的談論空間,創作人亦用了不少對白作出簡單的解釋。但觀眾只知道核廢料衍生的問題有多嚴重,卻對整件事的來龍去脈一知半解,而創作人不曾用太多篇幅解釋這件事,這導致他們觀影的投入感大大削弱,遑論會深入鑽研上述的問題。很多時候,不論台灣片還是港產片的創作人,都懂得拿著時下流行的話題大造文章,但有時背負太多商業價值的包袱,《海》的創作人明顯為了營造視覺特效,試圖加強其整體的商業性,不惜犧牲了一些具有深刻意義而呈現核廢料禍害的鏡頭,顧此失彼,未能在商業與言志兩方面取得適度的平衡,這實在十分可惜。

因此,在競爭劇烈的商業市場內,《海》的創作人嘗試透過海難片訴說環保的重要性及探討人性的善惡,其良好的動機值得尊重和欣賞,但其背負的商業壓力太大,導致當中提及的保育和人格特質流於浮光掠影式的刻劃,前者以輕描淡寫的對白帶過,後者以扶持→衝突→團結的三階段快速完成,同樣欠深刻。或許創作人的野心太大,想透過《海》探討太多問題,卻對每一個問題欠缺深入的了解,遑論能聯繫不同問題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這導致整齣影片只是一幅多圖案但彼此之間沒有緊密關連的「印象畫」。


2021年5月13日星期四

《醉美的一課》短評

 浪漫開放的人生             曉龍

隨著全球人口老化問題日趨嚴重,中年或以上的人口不斷增加,講述中年危機的電影越來越普遍,《醉美的一課》以四位中年的高中教師為例,訴說他們苦悶的生活,其後依靠酒精使自己重拾青春和活力,並拉近自己與學生的「距離」,使自己受歡迎的程度迅速上升。全片徹底表現北歐電影自由奔放的風格,雖然喜中有悲,但仍不失玩樂人生的享樂主義態度,那怕酒精可令人壯膽,又令人迷惘,他們以酒精研究計劃為名,卻以酒精忘憂為實,即使酒迷亂性,及後遇上意外,仍然沉醉於酒精帶來的快感及刺激感,我行我素。或許這就是北歐人「浪漫開放」的人生。


2021年5月9日星期日

《波斯密語》

 極權管治下的謊言          曉龍

西方流行「善意的謊言」(white lies),在極權管治下生死攸關的一剎那,《波斯密語》的男主角吉爾斯(紐夏皮禮斯比士卡約飾)捏造波斯語,假扮波斯人,以掩飾真正的猶太人身分,為了生存而努力尋找避免被屠殺的方法,雖然不道德,欺騙了德國軍官克勞斯·科赫(拉爾斯·艾丁格飾),但其情可憫。在備受壓迫下,要繼續生存的本錢,只剩下虛假的語言,由於德軍軍營中沒有人懂波斯語,吉爾斯遂逃過一劫,他在冒認波斯人的過程中,「左閃右避」,每次差點被揭發其真正身分時,都僥倖過關,即使觀眾知道他能夠在二次大戰後繼續生存,仍然為他被部分德軍軍人懷疑是猶太人而冒汗,亦為他的假波斯語差點露出破綻而心驚膽跳,或許我們不曾受極權管治的壓迫,未能因他的經歷而感同身受,但最低限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由於某些特殊原因而被迫說謊言時,都會有類似的感受。西方電影史上關於二次大戰的電影不少,講述猶太人被納粹政權壓迫的情節亦不下少數,但像《波》的創作人以人物為中心,述說其特殊經歷,卻是既有框框內的新猷,別具創意。

還記得不少二戰電影都會以猶太人被虐待的故事為核心,畫面上盡是他們被屠殺的血腥暴力鏡頭,似乎只想觀眾萬分同情他們,除此以外,並沒有其他目的。《波》與別不同之處,在於展現屠殺畫面之餘,還用了大量篇幅講述吉爾斯創造假波斯語的過程,他自製了不少單字,還把它們拼湊成句子,需要不斷反覆背誦,維持語言運用的統一性,才可欺騙德軍軍人。他經常處於緊張焦慮的狀態中,因為他稍一不慎,用錯了自創的單字,便很容易「露餡」,故他需要小心翼翼,反覆運用這些單字,並自創獨特的文法,才能成為「真正」的波斯人。如果觀眾對二戰的歷史事實稍有認識,都會明白他艱苦的處境,亦會了解他長時間欺騙相對較善良的克勞斯·科赫實屬情有可原,因為這是他唯一求生的「方法」,除此以外,別無他法。《波》把「善意的謊言」推向極致,讓它從不道德變為道德,從不善變為向善,原本它使別人受騙屬於不道德的行為,但它與生存的基本權利掛勾,就變為道德;原本它使別人被蒙在鼓裡屬於不善的行為,但它與防止種族滅絕掛勾,就變為向善。因此,一枚硬幣有兩面,說謊言是不對的,但有時候說出這些話語時帶著善意,說謊言本身便成為狹縫下唯一可取的做法。其實《波》內吉爾斯的經歷在任何極權管治下都可能出現,關鍵只在於種族滅絕的行為是否會這麼極端,捏造語言的技巧是否能使敵方受騙。

《波》指涉語言創造的過程,即使觀眾對二戰及納粹政權的歷史不感興趣,都可透過影片了解語言的藝術,當然影片內吉爾斯只創造了一種新語言的皮毛,要這種語言被官方認可,尚有不少值得琢磨的地方,但本片的故事情節或多或少透露了語言在草創階段的原始模樣,遇上的困難及解決辦法。故語文科教師、修讀語言學系的大專生及相關科目的教授可能會對此片感興趣,並用影像的形式回顧語言誕生的過程;我們可從歷史、文化研究及語言的角度解讀本片,其多元化的詮釋角度,實在頗堪玩味,亦有「遠近高低各不同」的韻味。


2021年5月6日星期四

《爸爸可否不要老》短評

 靠演員及劇本拯救了全片  曉龍


安東尼鶴健士爐火純青的演技,讓腦退化症的年老患者常見的幻覺及其引致的怪異行為活現在銀幕上,他靈活自如的肢體表演能緊扣觀眾的注意力,走路的動態與現實中的病人十分相似;影片原有的舞台劇劇本紮實,亦具有現實生活的實質依據,容易令觀眾產生共鳴。惟導演虛實交接的拍攝手法故弄玄虛,使觀眾分不清真與假,創作人至最後才一一揭盅的安排,雖然可令我們恍然大悟,但我們在觀影過程中被蒙在鼓裡,少一點耐性都不可能看完全片。


2021年5月2日星期日

《懸崖之上》

 兩面不是人        曉龍

十多年前的港產《無間道》電影系列已詳盡地述說臥底「兩面不是人」的悲哀,面對自己的同袍遭受質疑,自己被懷疑是否已變節,在敵人的團隊內擔任臥底卻面對被敵方質疑的命運,其尷尬的身分造成不少戲劇衝突,至今觀眾仍然津津樂道。拍慣不少商業片的導演張藝謀拿捏著臥底尷尬的身分,在《懸崖之上》內大造文章,從被稱為「烏特拉」的四人偵查小組被出賣開始至擔任滿洲國特務的臥底成員差點在敵方面前披露自己真正的身分,所謂「一步一驚心」,臥底成員謹慎行事的作風,在敵方陣營內看著同袍被捉拿被虐打但仍須為大局著想,處變不驚,不流露真感情,待時機成熟後才進行大反擊。這種喜怒不形於色的「演技」,非常人能演繹,亦非普通人能付諸實踐,故《懸》緊張刺激的地方正在於臥底在敵方陣營內被揭露真正身分之前「推卸責任」,為求自保,冤枉此陣營內另一人為奸細,力求在任務完成後才披露自己真正的身分,小心翼翼,避免因自己的粗疏而打草驚蛇。雖然《懸》是一齣國產片,影片內四人偵查小組在1930年代為中國共產黨效力,但若觀眾不理會其歷史背景,只視其為驚險的諜戰片,當中的恩怨情仇、左右難做人的情節,仍使其有豐富的娛樂性,值得觀眾捧場。

《懸》有不少試探的故事內容,除了偵查小組成員被敵方捉拿後進行大迫功,強迫其說出「烏特拉」行動的細節外,臥底在敵方上司面前被他的言語試探,在差點被揭露真正身分之前用妙計說出模稜兩可的言語,試圖消除他對自己的質疑,那種急才和睿智,說明編劇是高手,不單能因應角色的個性和行為特質編寫對白,還可借助外在環境的影響,撰寫「試探式」的對白,即使他並非全無懷疑之心,最低限度讓他在一剎那間暫時減低對臥底真正身分的質疑。此外,臥底亦會刻意試探敵人對自己真正身分的敏感度,其刻意在他面前「扮演」中國共產黨黨員,在戲院上映時間表內留下線索,測試他對旁人的一舉一動是否有足夠的敏感度,發覺他對旁人的行為的反應較遲鈍後,便決定選擇他為「推卸責任」的對象,並誣衊他為奸細。這種老謀深算的橋段,需要編劇深思熟慮的思考能力,亦需要他們琢磨細節的技巧,其在角色關係上步步推進的情節,同樣考驗編劇對角色個性和行為的駕馭能力,要在多個同行及敵對角色的恩怨情仇的關係上緊扣觀眾的心靈,營造步步為營的「驚嚇感」,實在殊不簡單。

片名的「懸崖」有深刻的弦外之音,象徵四人偵查小組為中國共產黨效力,像置身在懸崖上,隨時隨地有粉身碎骨的危險。不論執行任務者還是臥底,同樣需要有隨時送命的心理準備,或許共產黨本來就在艱苦的環境下建立,並在抗日戰爭時期需要於同一時間內對抗日軍及面對當時國民政府的壓迫,少一點恢弘的氣魄和勇猛的膽色都不能完成任務,故片名別具深意,畫龍點睛地指出四位主角非一般的處境,其別出心裁的設計,可見其策劃整齣電影的縝密心思。因此,從片名、人物關係至故事情節,《懸》皆別具特色,絕非近年濫竽充數的臥底片可媲美,作為張藝謀執導的第一齣諜戰片,《懸》算是交足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