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6日星期三

《心之旋律》

 真情實感的可貴           曉龍

《心之旋律》內聽障家庭中唯一的健聽成員露比·羅西(艾米麗雅·瓊斯飾)的出生,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幸運在於她沒有其他家庭成員的殘障,能過著正常的生活,不幸在於她從小至大都要在自己的原生家庭內充當手語翻譯員,不可能花時間發展自己的興趣,遑論能追尋自己的夢想。《心》的題材不算新穎,露比在聾啞家庭中成長,偏偏她喜歡唱歌,渴望加入合唱團,在高中畢業後進修音樂,發展歌唱事業,但卻因家人聽不到自己的歌聲,且她經常成為原生家庭與外界溝通的橋樑;倘若她「離家出走」,家人不單失去依靠,更會因不能與其他健聽人士溝通而徬徨無助,她於心不忍,遂對自己會否到另一地區升學猶豫不決。這種別具真實感的故事情節,當然容易獲得有類似經歷的觀眾的共鳴,她的苦況亦同時得到健聽及殘障人士的同情,加上飾演她父母的特洛伊·科特蘇爾和瑪麗·麥特琳都是真實的失聰演員,故其主線內容具說服力,勇於追尋夢想的年青觀眾更會對她的遭遇感同身受。因此,《心》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獎,與其真情實感應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另一方面,《心》的英文片名CODA的全寫是child of deaf adults,這注定露比是社會中的「異類」,美國社會一向奉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聾啞人士屬於少數,應遷就佔絕大多數的健聽人士,故前者應學習如何與後者溝通,而非後者想辦法遷就前者。她的家人曾抱怨自己需要遷就健聽人士,但他們從來不會遷就自己,此不公平的對待,正表明大部分健聽人士不會包容她的家人,不會學習手語,只要求她的家人主動粉碎自己與健聽人士的「溝通障礙」。影片內她的家人被健聽人士取笑的鏡頭十分常見,他們被歧視的畫面更是司空見慣,惟她從加入合唱團開始已不獲他們理解,至後來她欲發展音樂夢,對他們來說,更屬匪夷所思,其後他們竟懂得體諒她,並贊同她到波士頓修讀音樂課程,此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在她的家人的態度和心理變化上,算是太輕易,她獲得他們支持的過程,亦太順利。或許美國人一直尊崇自由民主的價值觀,即使她的家人住在較保守的地區內,得悉她的合唱團老師V先生(歐金尼奧·德貝茲飾)對她的大力推薦,源於他們對她的愛和包容,都會讓她自由地發展自己的事業。因此,影片末段她一面唱歌,一面用手語表達歌詞的內容,算是她對他們給予她的支持和鼓勵的一種「回饋」,亦是健聽者願意遷就聾啞人士的開端。故《心》獲最佳電影獎,與其內容接近美國主流的核心價值有或多或少的關係。

近年來,美國奧斯卡金像獎的評委都喜歡把最佳電影獎頒給社會題材的電影,從《上流寄生族》的階級界線、《浪跡天地》的居所壓力,至《心》的歧視現象,都不約而同地道出美國以至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可能評委認為電影應是反映社會現實的一面鏡子,這是對最佳電影獎的崇高要求,故《心》不獲最佳導演獎卻榮獲最佳電影獎,應是其滿足此要求所致,亦是近年評委對最佳電影獎的期望。由此可見,不論觀眾是否認同《心》實至名歸,評委都會在芸芸候選電影中挑選其中一齣具社會現實意義的影片,很明顯,在最佳電影獎中,內容和題材排第一,拍攝技巧只屬其次,這解釋了《心》只獲得最佳改編劇本獎及最佳男配角獎但至最後竟獲得最佳電影獎的主要原因。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