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4日星期日

《梅艷芳》

 重現香港人精神          曉龍

何謂香港人精神?《梅艷芳》講述香港女兒梅艷芳一生的往事,從1960年代至2000年代初,她展現了不屈不撓的香港人精神,在遇上困難時,從不會氣餒,亦不會放棄,甚至「越戰越強」。從她的嗓子生繭開始,醫生勸她為了身體著想,不要繼續唱歌,但她不聽他的話,堅持追尋自己的夢想,相信自己會成為巨星;初時她只在歌廳內演唱,半紅不黑,旁人說唱歌不切實際,勸她安分地找一份「正常」的工作踏實苦幹,她不理會,繼續在舞台上演出,深信自己定必可以成為舞台皇者。就是這種堅持和執著,還有她的「反叛」,讓她成為別樹一幟的亞洲區超級偶像。飾演梅艷芳的王丹妮與梅姐本人確實有幾分相似,眼神、語調、神態及身體語言都與梅姐沒有太大的差異,相信她花了不少精力和時間進行深層次的模仿,她已盡力演繹梅姐倔強堅定的個性,但梅姐始終別具一格,她演繹其內心戲時特別吃力。

例如:梅姐與張國榮(劉俊謙飾)之間的知己關係,實在非三言兩語可表達出來,特別是那種超越普通朋友但又不是男女關係的深厚感情,王劉二人可能需要多一點時間及歷練,才能透徹地表達這種感情。當她向他說出她不相信Michael Hui(意指當時已成名的歌星)在初期演唱時不曾被喝倒采時,勸勉他要堅持努力、迎難而上才能取得成功,這種對己對他的信心,蘊藏著不屈不撓的精神,她的演出可能略嫌幼嫩,但依靠精心編寫的對白應仍能表現上述的香港人精神。因此,作為一位演員,她未能親自接觸梅姐真人,單靠觀賞梅姐生前的片段,梅姐身旁好友的描述,筆者相信她已盡了百二分的努力,才達致現時大家看見的演出水平。

梅姐去世至今只有十八年,不少中年至老年的香港人仍舊對她有深刻的回憶,即使王丹妮未能徹底展現梅姐的神韻,大家仍可憑著記憶加以補足。在2003年她身為香港演藝人協會會長,與其他藝人傾力籌辦1:99的籌款大匯演時,在與康文署職員開會期間力爭借用政府場地時的堅持和執著,即使她未能表現梅姐作為領導者的氣勢,仍然可神似地以堅定的眼神和堅決的語調表現要成功舉辦大匯演的決心,當室內場地不能使用而需要使用香港大球場時,王丹妮以充滿信心的語調說出自己對香港人有信心的一句話,充分表現她對香港的愛和關懷。因此,即使其演出難以達致「心似」的較高層次,仍能在最低限度上實現了「神似」的目標。

《梅》的創作人嘗試還原香港從六十至九十年代的景致,影片內大排檔、夜總會、辦公室、錄音室、紅館演唱會場地等皆具有當時的時代特色,表現舊日香港最繁華光輝的一面,這確實令人懷念。筆者觀賞《梅》時,發覺身旁的觀眾大多是中年及老年人,相信他們在觀影的過程中可以重拾昔日的回憶,他們可能自覺香港最繁盛的時期已經「一去不返」,希望擁抱過去,以滿足自己,繼而思考現在,最後向著未來重新出發。《梅》不單承載著大家的集體回憶,還鼓勵我們學習梅姐生前堅持不懈的香港人精神,相信自己在定下目標後,持續地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奮鬥,終有實現目標的一天。她晚年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扶助社會上的弱勢社群,這種助人自助的精神,亦提醒大家爭拗不斷的局面對香港社會沒有好處,亦對未來的發展沒有任何正面的作用,只有團結互助、相知相愛,才是香港得以走出困境而邁步向前的唯一出路。因此,梅姐被譽為香港的女兒,實非無因。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