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日星期六

《007:生死有時》

 生存與生活的差異            曉龍

在《007:生死有時》的末段,詹姆士·龐德(丹尼爾·克雷格飾)昔日的伙伴及上司向他致敬,說他用盡了生命中的每一秒,這是他努力地生活的「人證」。倘若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我們都會像他一樣,獲得相識的身邊人確認我們已盡力地過活,沒有浪費人生中的一分一秒,這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007》的導演凱瑞·福永在同類型的電影系列裡作出了一次罕見的突破,用開放式的結局結束整部電影,龐德中了毒,留在孤島內,導彈射進來,他會否因此而受重傷?會否就此失去性命?影片沒有交代,亦沒有任何線索證明他會繼續生存還是已終結了自己的生命,因為他的屍體仍未被發現。最後他沒有逃離孤島,不僅因為他受傷,還因為他中毒後返回大城市裡人口密集之處,很容易令旁人染毒,對他們的生命造成威脅。他很偉大,在於其用盡辦法把薩芬(雷米·馬利克飾)的恐怖式襲擊帶來的傷害減至最低,想盡辦法把其對地球及人類的影響減至最弱;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沒有機會成為像龐德的英雄,但每天我們只營營役役地過活,是否想過如何體現生命的價值,怎樣實踐人生的意義?或許《007》提醒了身為觀眾的我們生存與生活有莫大的差異,如何減低前者的成分而提升後者的含量,這真的是一門值得探究的學問。

在影片內,龐德曾有迷茫的時刻,當他的行蹤被發現後,他竟質疑其摯愛瑪德琳·史旺博士(蕾雅·瑟杜飾)曾否向敵方洩露自己的行蹤;可能他是間諜,都會懷疑身邊人是否間諜,即使她與他朝夕共處,他依舊會懷疑她是叛徒。間諜特工的訓練使他學會不應相信任何人,在他懷疑自己被背叛後,唯有與她分開,跟著他到郊區過著平淡恬靜的生活,那時候的他在特工上司及同事眼中,屬於失蹤人口,因為他們對他的行蹤遍尋不獲。事實上,那時候的他放棄了自己的理想,只安穩地「度假」,表面上愉快地生活,實際上完全埋沒了自己的天賦本錢,從本質上來看,他正在生存,卻非實實在在地生活。《007》提醒我們,活在世上,應好好發揮自己的才能,不要小看自己,亦不要埋沒自己,更不要浪費自己。後來他再次出山,我們都會為他歡呼喝采,因為這是真正的他,而非之前樂天知命卻虛假的他。因此,這齣電影有廣闊的詮釋空間,值得我們細心思考、品味甚而「咀嚼」,導演把《007》提升至罕見的深度,對筆者來說,實屬意外。

沒錯,在現實中我們會像影片中的龐德一樣,會有失落的一刻,會垂頭喪氣,會想過放棄自己,這是人之常情。我們在遇上難關、經歷挫折後,會否像他一樣「失蹤避世」,這是個人的選擇;不過,其後我們能否再次投入於自己的事業中,這是自身情緒智商的巨大考驗,與年齡無關,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有充足的自信和魄力。他從「高峰」墮下,不至於「粉身碎骨」,及後竟可再次爬起來,支持的力量顯然源自舊日的上司和戰友,雖然有另一位黑人女特工已拿走了他007的編號,但當他再次投入特工職務後,她願意把此編號歸還給他,證明她都承認007是最適合他的編號,不可改變,更不可取締。因此,在每個人「東山再起」之時,自己身邊的朋友及同事給予的支持和認同十分重要,如果失去了他們,我們便會流於「單打獨鬥」,孤身上路亦使我們難以真真正正地生活,遑論能再次攀上事業的高峰。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