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30日星期二

《無名勲章》

爭取公義的努力              曉龍

很多人可能以為《無名勲章》內民眾為了爭取政府授予美國空軍傘兵威廉·皮森巴格的榮譽勳章所付出的精力和汗水多此一舉,因為當時已與越戰時期相距一段相當長的日子,雖然死者的家屬很在意他的貢獻是否獲得認可,但世人可能已把他忘記得一乾二淨;不過,他不屬於軍隊內高階的職位,如果真的能獲得榮譽勳章,證明人人平等,不論職位或社會地位如何,只需在自己的崗位上付出百分百的努力,用盡任何辦法幫助別人,其努力同樣會獲得認同,其正義形象同樣會受到景仰。沒錯,在考慮威廉是否得到勳章之前,相關的政府官員受傳統思想影響,被僵化的制度束縛,以為獲得勳章者必定是空軍內的管理層,一般士兵身分地位低微,貢獻有限,倘若獲得同等的榮譽,恐怕對以前得此榮譽的前輩大為不敬。因此,支持他得到勳章的民眾必須破除舊有的制度,運用群眾壓力使政府官員願意粉碎傳統的框框,並「創新」而勇敢地把他放入獲榮譽之列,其排除萬難和百折不撓的精神,特別值得觀眾欣賞和敬佩。

別以為誰會獲得勳章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只需相關政府官員批准便可以,殊不知民眾及其代表律師需向官員呈交大量威廉在越戰期間救援其他士兵的證據,還需要當年他的同伴現身說法,仔細地講述他的英勇事蹟,這才可說服官員考慮向他授勳;事實上,如他成功獲得勳章,不單對一些曾獲得其幫助的退役老兵別具意義,還可鼓勵當時在軍隊裡的現役士兵。因為普通士兵與將軍或軍官一樣,時常渴望獲得尊重和認同,他成功獲得勳章一事,可鼓勵他們努力幫助別人,即使自己未能飛黃騰達、提升官階,一生中只能擔當小角色,仍然可能會在去世後獲得其與上司同等的榮譽。因此,作為一位士兵,其實無需妄自菲薄,只需凡事盡力而為,用心服侍別人,同伴/身旁的人自然會因其捨己為人的行為而感動,無需自吹自擂,別人都會毫無保留地認可其成就。故默默耕耘的勇者在前線工作,比充當指揮的管理層更貼地,更能了解戰場內身旁士兵的感受,更能獲得普羅大眾的讚賞。

與其說《無》是戰爭電影,不如說它是道德教化影片。因為全片的戰爭場面不算太多,反而聚焦於五角大廈調查員史考特霍夫曼(沙巴遜史丹飾)如何被威廉在越戰時期的英勇事蹟感動,怎樣進行深入的調查而發現美國政府在授勳過程中黑暗和鮮為人知的另一面,為威廉爭取榮譽勳章等於為社會公義而戰,幸好現時荷里活拍攝的題材仍然不受限制,創作人享有的自由度十分大;否則,美國人只知道最後威廉真的獲頒榮譽勳章,而對其爭取公義的過程懵然不知。由此可見,自由創作彌足珍貴,在於其能把真人真事內久久不為人知的真相搬上大銀幕,雖然「故事純屬虛構」,但稍稍了解內情的觀眾便會發現,影片內容其實正披露以前新聞報導內隱藏的真相,故與新聞事件相關的影片在該事發生的多年後上映,即使已事過境遷,仍然無損影片的珍貴價值,因為彰顯公義不單是新聞工作者的職責,亦是以新聞題材為故事主軸的電影創作人的良心反映;當年青一代的觀眾得悉事實真相後而作出檢討,避免重蹈覆轍,這已是上述創作人最宏大最崇高的心願。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