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0日星期二

《極地守護犬》

動物性與人性的「距離」    曉龍

《極地守護犬》的原著《野性的呼喚》強調狗與狼的動物性,牠們遵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原則,在大自然內覓食,任何比牠們體弱的小動物都會成為牠們順手拈來的食物,以大欺小的侵略性行為隨處可見,其吃完小動物後自覺理所當然的自傲心態更屬普遍。例如:原著內「狗群的呼吸在冰冷的空氣中緩緩盤旋上升,這群桀敖不馴的半狼半狗,不出片刻已把兔子吃乾抹盡,……牠們和周遭環境一樣靜默無聲,雙眼閃著不懷好意的光芒,吐出的氣息在空中裊裊上升。」狗與狼的動物性,在原著內得到細膩的描寫,牠們在森林世界內都會茹毛飲血,身為主角的混種犬巴克亦不例外;牠不單在覓食的時候會與小動物打架,還在遇上同類的敵人時毫不留情,經常都會出盡全身的氣力,狠狠地置敵人於死地,牠原始的獸性在其爭取成為領袖犬的過程中表露無遺,故被稱為「惡魔中的惡魔」。因此,作者傑克·倫敦旨在透過原著描寫大自然風貌的一點一滴,其弱肉強食的諷刺性,與二十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內階級性剝削的特點一脈相承。

不過,《極》的電影創作人改編《野》時,嘗試削弱森林世界中的動物性,並強化動物與人類相處已久而衍生的人性,把原始粗獷的獸性轉化為有情有義的人性,讓巴克不再是原著中的「惡魔」,而成為討人喜愛、惹人憐憫的勇者。例如:牠被原有的領袖犬挑釁時,盡力還擊,並順利擊敗對手,但顧念其以往領導狗隊有功,故不曾致其於死地,「識英雄重英雄」,使其有一線生機,最後讓其獨自離開;牠捕獲小兔時,不曾立即吃掉,反而因自己未算過度飢餓,顧念其生存的珍貴價值,讓其逃走。電影創作人與原著作者對森林世界的看法大相逕庭,前者從善良人性的角度描寫牠和藹的本性,其原始的粗野動物性似乎被人性「淹沒」,對同伴及小動物皆留有一線,不會極端無情地催迫其走進絕路;相反,後者從殘暴動物性的角度描寫牠憤怒的個性,由於其對弱勢社群有無限的同情和憐憫,故牠被欺負被剝削後奮力還擊,及後被迫瘋而變得麻木不仁,實屬其在自然界內掙扎求存的自然法則。由此可見,雖然《極》與《野》的英文名字相同,但電影創作人嘗試改變原著中牠的形象。原著中牠主動爭取成為狗隊內的領袖犬,想盡辦法排斥其他同伴,爭取狗隊內最高的地位,是專橫極權的獨裁者;影片內牠處於較被動的位置,自身受到原有領袖犬嫉妒威脅,於其離開後才攀登狗隊內至尊的「皇位」,是順應時勢的掌權者。

動物性在原著內受到高度的關注,可能源於作者以撰寫美國下層民眾的生活故事為其主要的寫作動機,巴克與被剝削的普羅大眾無異,為了使自己成為享有最高地位的領袖,不惜排斥異己,只有這樣,才可令自己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功;電影創作人為了順應二十至二十一世紀全球社會的變化,專權皇者已難以得人心,認為「以德服人」才是王道,故嘗試「美化」牠,讓牠在野地裡艱苦求存之餘,還有一點點愛和情,其與主人約翰科頓(夏里遜福飾)的和諧關係,正好反映牠與人類相似的動物本善的性格特質,資本主義社會內爾虞我詐的黑暗面,似乎只在「人為財死」的淘金世界裡存在。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