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6日星期六

《伊朗式審判》

 現代化包裝的保守國度               曉龍

《伊朗式審判》的導演瑪莉恩莫哈旦及貝克塔辛拿希恆用了不少空鏡拍攝伊朗的城市景觀,呈現其現代化的一面,粉碎外界對當地社會較傳統保守的印象。不過,創作人並非借助此片歌頌當地近年急速的經濟發展,反而以其「光鮮的外表」諷刺「破爛的內核」,所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美輪美奐的外觀並不能遮掩醜陋破舊的法律和社會制度,不論整體經濟如何欣欣向榮,傳統保守的法律依舊一成不變,遑論其相關的社會制度會產生一丁點的變化。片中米娜艾貝利(瑪莉恩莫哈旦飾)的丈夫身陷冤獄,被判死刑後真相大白,當地的法官對他枉死的命運不以為然,認為捕獲真凶可使整件案結束,她欲為他向法院上訴,並討回公道,可惜他們只懂用錢「安慰」她,以敷衍的態度處理整件事,這使她心生不滿,打算堅持到底,直至他們願意公開致歉,並還他的清白,他們別無他法,只好試圖以一句「這是真主阿拉的旨意」消滅她繼續上訴的心志。很明顯,他們視人命如草芥,特別是像他一樣的普通人,他的生命在他們的眼中,根本毫不重要,故他的死亡,只被貶視為一個生物的「消失」,對人類(普通人)以至其性命毫不尊重,遑論會有先進國家的人權概念。

片名所指的「伊朗式」其實極具諷刺性,即使伊斯蘭教在伊朗社會中具有不可取締的重要性,人類仍然不應讓自己錯誤的行為與宗教產生不可分割的關係,亂用「阿拉的旨意」解釋每一件事,就像基督徒亂用「上帝的旨意」一樣。雖然把錯誤歸咎於真主可使自己心安理得,但這會使人類卸責,讓「別人」負上犯罪的責任,因為人類有自由意志,查錯案而使普通人枉死,兇手逍遙法外,人為的成分甚重,人類不可能冤枉神明,說這全是他的安排。事實上,從宗教的角度看,人類十分渺小,所有在人類社會內發生的事情都是神明的旨意,故《伊》內法律人員說出這是「真主的旨意」時十分自然,不會因錯誤的判決而自責,更不會覺得自己犯了重罪。即使伊朗已在現代化的道路上向前邁進,仍然因保守的宗教觀念而阻礙了社會法律的改革,從片初至片末,法律人員沒有明顯的悔過之心,遑論會有改革當地司法制度的動力。他們「義正辭嚴」地向米娜解釋她的丈夫被判死刑後而成功逮捕真凶,但完全沒有想過如何避免同類的事件再次發生,只從宗教的角度詮釋其錯誤的判決,這證明當地經濟的發展與司法制度的改革不成正比,其城市外觀的「修飾」不表示其「真正」的現代化正在以相應的速度付諸實踐。

《伊》的創作人刻意安排另一有「良心」的法官主動與米娜接近,欲補償他判決錯誤的缺失,關心剛剛失去丈夫的她及剛剛失去父親的女兒,以為自己正在做好事,怎料這反而傷害了她。在法官接近她後,她被蒙在鼓裡,以為他真的是丈夫生前的朋友,讓他照顧自己和女兒,當她堅持為丈夫的冤案而不斷上訴時,司法部門知悉她與他接觸後,竟以此為藉口,說她沒有披露事實的全部,並質疑她說話內容的真實性。她得悉真相後憤然離開他,證明她覺得自己被他欺騙,認為他對自己的關心於事無補,反而嚴重阻礙她上訴的過程。因此,所謂「好心做壞事」,他以為自己能為她兩母女作補償,卻反而令她被誣衊為說謊,更有可能使她之前為丈夫伸冤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付諸流水」,在保守的國度內,其帶來的後果的嚴重性實在難以估計!片末的開放式結局,明顯可為觀眾提供多不勝數的聯想空間。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