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7日星期六

《媽媽的神奇小子》

 真人真事的感染力         曉龍

取自蘇樺偉的真人真事,《媽媽的神奇小子》具有非一般的感染力,相對多年前的荷里活電影《阿甘正傳》的傳奇故事,《媽》較為本土化,亦有真實感,勵志的色彩當然較濃厚。影片內蘇樺偉(馮皓揚飾)從出生開始腦痙攣的經歷固然值得同情,但他的奮鬥故事及母親(吳君如飾)對他的培育更令我們感動;現今的父母都希望子女贏在起跑線上,而他卻早就輸在起跑線上,不過,他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反而不斷努力,把已失去的時間追回來,甚至在殘奧徑賽裡奪標。不少人都以為傷殘人士很可憐,影片內他的身邊人都不例外,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從他跟隨方教練(張繼聰飾)學習跑步開始,直至參加殘奧,他不斷聽見身邊人所說的「閒言閒語」,說他不切實際,獲得金牌都沒有任何用處,叫他放棄理想,不要加重自己家庭的負擔等。惟他不受他們影響,有個人的堅持和執著,專心致志地向著自己的目標進發。由於蘇樺偉此名字早已家喻戶曉,編劇無需過度著墨於他的成就,可以把篇幅集中於他的個人經歷及心理描寫上,使他的角色別具立體感,除了把影片內容聚焦於他接受訓練的過程外,還描述他與母親童年及少年時親密,至青年反叛期疏離的關係,亦敘述他與教練在比賽過程中共同進退的夥伴關係。可見《媽》讓我們了解他整個人,而非限於他的體育成就,其勵志及感人之處,正在於他克服自身障礙及家庭困境的能耐,以及他在發揮潛能時永不放棄的態度。

很意外,《媽》竟藉著蘇樺偉的經歷反映殘疾運動員未能獲得公平待遇的問題,1996年,李麗珊與他同樣獲得奧運金牌,前者得到大量獎金,後者卻未得到同等的優厚待遇,這證明殘疾運動員在香港社會裡一向被貶視,甚至被忽視。他的媽媽多次在接受訪問時提及此問題,其後終引起媒體的關注,並驅使當時的港英政府改善此問題。雖然殘奧至今的受關注程度仍然比不上健全人士的奧運會,但最低限度他的成就使大家多關心殘疾人士,亦多留意他們的權益。在2021年東京奧運舉行期間,筆者發現社交平台裡部分網友仍舊會提及他,這證明現今殘奧中的香港運動員受重視,即使現今他已退役,他仍然功不可沒,當年他的媽媽在不同媒體裡為殘疾運動員抱不平的一字一句,至今依舊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力。

很明顯,《媽》的幕前幕後工作人員在拍攝前搜集了不少相關的資料,影片中的蘇樺偉及他的媽媽都曾經與原型的真人見面,故馮皓揚得以仔細地模仿他的小動作,並揣摩他的神態,即使在身體語言的表達上有少許落差,仍然能憑著演技呈現超過80%的他;而吳君如亦神似地演繹他的媽媽說話的語氣及從不認輸的堅毅個性,她對他無微不至的愛,在她陪伴他跑步的過程中、她對他鼓勵及支持的說話裡徹底反映出來。由此可見,演員在模仿真人時付出的時間和精力,使影片內容別具「真實感」,他們不似做戲的自然演出,讓演員與角色「融為一體」,其與相關的真人真事的巧妙配合,令影片感人至深,亦可勉勵年青一代以他為榜樣,面對困難時依然抱著百折不撓的精神,勇於跨過逆境,並克服自身的障礙,終有一天會取得成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