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9日星期六

《醫生速遞》

以愛與忍耐改變世界           曉龍

《醫生速遞》剛剛開場時,創作人已表明自己對醫生沒有任何不敬之意,雖然影片內美食速遞員馬里克(哈金傑米利飾)替醫生沙治(米芝白朗飾)「頂包」,充當「冒牌醫生」,在平安夜的晚上四出行醫,但全片的核心乃講述醫生如何以愛與忍耐改變世界。初時沙治受傷而要求馬里克代替自己,馬里克只視作一場「遊戲」,能在沙治的遠距指導下行醫,亦是一次嶄新的嘗試,殊不知行醫是一種厭惡性工作,不論病人的狀況多惡劣,治療的過程多骯髒,醫生都必須加倍忍耐,以愛包容病人生理和心理的不安和煩擾,任勞任怨地以完全醫治他們為自己最終的目標。全場觀眾觀影時笑聲不斷,因為我們看見馬里克初次接觸各類病人時由於沒有接受任何醫學訓練,只依靠沙治向他口耳相傳,以便治療突發的疑難雜症,忽爾感到尷尬,忽爾感到無奈;即使我們沒有任何行醫的經驗,看見他面對病人時不知所措的神情,以及因欠缺相關經驗而患得患失的神態,都會感同身受地想起自己過往類似的尷尬時刻,憶起自己冒充別人時忐忑不安的心理狀態。我們有共鳴,因為我們都曾在現實生活中遇上一些使我們無奈和不知所措的事情,只需在觀影時把自身的經歷投放其中,便會因其與他面對的問題及衍生的反應相似而開懷大笑。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到診所/醫院看病,總以為醫生與自己談談病況,替自己進行簡單的檢查,然後在電腦內只花數分鐘寫藥方,便能很容易舒暢地完成工作;事實上,醫生需面對各種各樣的病人,特別是在普通科門診當值的醫生,需要像《醫》的沙治一樣,為病人解決身體上不同種類的問題,所謂醫者父母心,即使醫生在病人面前只是陌生人,仍然需要付出時間和心力治病,影片內馬里克「誤打誤撞」地行醫,但他的熱情和耐性感動了沙治,不論遇上或大或小的難題,都不會逃避,反而會盡力地面對,這使沙治重燃行醫的初心,讓其了解醫生是否具有足夠的學歷和專業知識,是否有超卓的醫術,其實並非最重要,最重要的反而是醫生是否熱愛自己的專業,以及其能否愛人如己,可否視病人為自己的「兒女」。影片末段他受這一夜難忘的行醫經歷啟發,開始一面工作,一面進修醫學,這證明他不單幫助了沙治,亦幫助了自己,令原本渾渾噩噩的自己重新擁有追尋理想的期盼,亦重新燃起服務別人的本心。

《醫》是一齣法國喜劇電影,與亞洲其他同類型的影片比較,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其不會為了製造笑料而要求演員擠眉弄眼地使觀眾發笑,反而以故事的滑稽橋段輕鬆地令觀眾銘記影片傳送的訊息。《醫》其實是要向醫生致敬,偏偏荒謬地以一位虛假的「實習醫生」馬里克一夜行醫的經歷突顯醫生進行治療時可能面對的難處和困境,藉此歌頌他們積極不餒的治病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治病態度,繼而強調有力有心兩者俱備才能使醫生這門專業發光發熱。由此可見,「有話想說」是以法國為例的歐洲喜劇電影的共通點,很多時候,亞洲編劇為了製造笑料而刻意設計大量笑位,反而忽略了影片背後的訊息,但其實像歐洲編劇先設定某訊息為劇本的主軸,然後再在其周邊設計笑位,這更能讓觀眾在捧腹大笑之餘,不自覺地把此訊息植根在自己的腦袋內。故《醫》的劇本對亞洲編劇來說,其實有不少值得仿效的地方。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